“辉煌统计60年”系列报道之五:科学普查 利国惠民——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大盘点
时间:2012.08.14 来源:
“辉煌统计60年”系列报道之五
科学普查 利国惠民 ——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大盘点
国情国力,安邦之基。做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功开展了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等多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16次。普查与常规统计报表虽然同属全面调查,但二者不可相互替换。常规统计调查突出特点是可以较及时地反映一段时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普查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方法、统一时间、统一表式和统一内容进行的全面调查,涉及调查范围更广,指标种类更多,数据更为全面、完整,可以解决许多常规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不可能经常进行。
在实施普查过程中,千千万万普查工作者不辞辛苦,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用生命和汗水书写了中国统计普查史上值得铭记的壮美画卷,历次普查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重大普查,摸清了“家底”,深化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国力的认识;掌握了大量丰富的基础资料,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进行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特别是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推进统计调查体系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利国惠民。
经济普查,是掌握经济总量、摸清产业结构的基础性工作。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GDP总量比年快报核算数多出2.3万亿元,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幅上升。这些数据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除了经济活动成果外,还查清了我国能源生产及消耗总量、企业科技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为政府转变执政理念,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我国经济普查包括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建筑业普查。2003年,在总结我国各项普查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调整普查周期。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此后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逢8的年份实施。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我国首次开展的经济领域规模最大的调查,也是首次将第二、三产业和基本单位情况合并进行调查。当时,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亟待通过经济普查,查清三次产业结构,弥补基础统计资料特别是服务业统计资料的缺口,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和数据库系统,为今后开展各类统计调查提供抽样框架和参照系。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全国共组织了300多万名普查人员,对境内从事第二、三产业的517万个法人单位、682万个产业活动单位、3922万个个体经营户,进行了普查登记。利用普查资料核算修正后的2004年GDP现价总量比年快报核算数多出2.3万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1.9%大幅提升至40.7%。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曾培炎指出,经济普查的数据资料,客观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反映了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水平,对于编制好“十一五”规划,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将发挥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009年1月1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拉开大幕。这次普查筹备和实施期间,正值我国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且经济社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的时期:抗击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面对严峻复杂局面的考验,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亲临一线视察普查工作,极大地鼓舞了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的士气。在全国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普查任务圆满完成。
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国有企业减少3.6万个,下降20%;私营企业增加161.4万个,增长81.4%。全国第二、三产业单位和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数增加8586.6万人,增长31.9%。第二次经济普查把能源和水资源消耗调查范围,由规模以上工业扩大到全部第二、三产业单位,并增加了高耗能行业通用设备情况普查。根据修订后的能源消费数据和GDP数据,2008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2%,比2005年下降12.45%。普查结果显示,企业科技投入强度显著加大。2008年末,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强度均远高于2004年的水平。
两次经济普查的圆满完成,为进一步完善普查制度,组织实施好各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推进统计改革和发展,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
农业普查,是农业大国最需要了解的基本国情。我国于1996年正式展开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取得了6个方面的重大成果;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农业生产方式明显改变,农村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明显转变。两次农业普查搞清了我国农业与农村的“家底”,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反映“三农”状况的基础资料,较好地满足了政府、社会和农民各方面的需要,可谓利国、利民、利农
改革开放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很大变化。生产经营结构经历较大调整;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农村土地有序转移,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为党和政府科学制定农业与农村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国务院决定,1996年展开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普查取得了6个方面的重大成果:一是查清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单位的数量和结构;二是查清了农村从业人员的数量、素质和行业、地域分布;三是查清了主要农业机械和设备的数量和结构;四是查清了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五是查清了乡村社区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六是查清了建制镇的规模和社会经济状况。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性安排的通知》,确立了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三项周期性普查制度,并规定在尾数逢6的年份进行农业普查。
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如期展开。历时三年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共组织动员700多万名普查人员,对全国2.3亿农户、40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65万多个村和4万多个乡镇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方式明显改变,农村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明显转变。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人员的比重显著下降,比1996年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3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回良玉说,普查结果如实体现了我国农村改革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反映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农村发展变化情况,全面摸清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家底”,不仅填补了不少统计数据空白,并且对常规统计进行了完善,为科学认识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提供了权威资料,为党和政府加强“三农”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人口,是一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最大的国情。新中国诞生以来,我国共进行了6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后的历次人口大盘点,逐步完善了人口总量、地区分布、性别年龄构成、民族、就业、教育、迁移流动、婚姻生育、城镇化进程、居住环境等方方面面的翔实数据,为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在政府完善社会管理,加强民生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人口普查,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每一次普查得出的全国人口数据,都是中国发展历史上重要的资料,为当时的宏观决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依据。
为配合新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为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于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普查,也是世界人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普查。普查总人口为59435万人,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把世界上被普查过的人口比例增加到85%,使得人们开始对世界人口的现状和增长趋势有了新的认识。
此后,我国相继于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开展了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证实,全国总人口突破10亿人,达到1031882511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科学制定“十五”规划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人普事业新的里程碑。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推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面临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存在,个人隐私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等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和各级普查机构,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科学组织、统筹协调,在全国范围内共选聘近800万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加上其他普查工作人员,组建了一支近千万人的普查大军。上至国家主席,下至黎民百姓和各级普查员,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忠诚履职,无私奉献。在全社会的密切配合下,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推进,在短短10天内,普查人员逐街逐巷、逐门逐户、逐人逐项对4亿多家庭、13亿多人口进行了访问登记,获得了200多亿笔真实的原始数据,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普查任务。这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老龄化进程显著加快。新阶段的人口状况和变动趋势,对于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加强保障与改善民生,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这次人口普查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次高质量的普查,普查数据质量是过硬的。
普查,是一项盘点过去、把握现在、指点未来的重大统计调查工作。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统计普查数据,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对普查工作者的殷殷期待,也是普查人永恒的追求。
中国的普查工作得到国际统计同仁的高度认可。联合国统计司司长张保罗致信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贵局成功举办了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建立起拥有一群敬业专业人员的并受到尊敬的统计机构,在贵局工作中有应用最高专业标准的抱负,这些都是贵局近期成就中的最佳范例。在一个强大的中国统计体系的基础上,加上其他伙伴和其他国家统计体系,我希望同您一道,建立一个具有活力的、有效的全球统计体系。”
辉煌成为过去,重任接踵而至。目前,国家统计局在深入总结以往普查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充分利用统计“四大工程”现有成果,优化普查范围,精简普查内容,改进普查组织方式,提高普查效能的原则,筹备开展新的各项普查任务。统计人员将继续致力于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让普查结果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科学治国和宏观决策服务。
相关链接
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管理、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1949年至今,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与2010年进行过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
经济普查
经济普查,是国家为掌握国民经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效益等信息,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标准、统一时间、统一组织对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的所有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包括第三产业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以及建筑业普查。
国务院于2003年7月决定,将原有的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合并,并将建筑业纳入普查范围,在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4年12月31日; 2007年11月15日, 国务院决定于2008年进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标准时点是2008年12月31日。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有关规定,我国将于2013年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普查内容
经济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普查表分为以下三类:
1.普查通用表。包括单位基本情况普查表、企业普查表、非企业单位普查表。
2.专业普查表。包括规模以上工业、资质内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业企业的普查表。
3.部门普查表。包括铁路运输业普查表、银行业及相关金融业(不包括典当业)、证券业、保险业财务表。
农业普查
农业普查,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方法、统一时间、统一表式和统一内容,主要采取普查人员直接到户、到单位访问登记的办法,全面收集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情况,为研究制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依据,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以十年或五年一个周期开展农业普查。
农业普查每10年一次。1996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2006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普查对象和主要内容
农业普查的对象是全国范围内(不含港、澳、台)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村住户、乡镇企业、行政村和乡镇。
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内容:
一是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单位的数量和结构;二是农村从业人员的数量、素质和行业、地域分布;三是主要农业机械和设备的数量和结构;四是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五是乡村社区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六是建制镇的规模和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内容:
一是从事第一产业活动单位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二是乡(镇)、村委会及社区环境情况;三是农业土地利用情况;四是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五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情况;六是农民生活质量情况。(鄢来雄 邓筱琳 侯锐 崔红艳) |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