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统计开放日 > 辉煌统计60年

“辉煌统计60年”系列报道之六:现代信息技术为统计插上腾飞的翅膀

时间:2012.08.14 来源:

“辉煌统计60年”系列报道之六

 

现代信息技术为统计插上腾飞的翅膀

 

  编者按:统计,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之一。统计为治国理政决策、为造福百姓服务而梳理过去、记录现在、前瞻未来的功能和天性,决定了统计手段始终必须和历史同步,与变革同行。在共和国统计60年的画卷里,统计手段的进步与发展、创新与贡献,是令人自豪和闪亮的一笔。

 

  算盘是我国发明并最早运用于计算和统计的工具,计算器、计算机问世之前,作为传统统计的工具,算盘一直被统计人爱怜着、使用着。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60年来,我国统计工具经历了用算盘计算、用尺子丈量、用手工制表(绘图)以及纸介记账的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统计系统开始用上了计算机。19829月,国家统计局组建计算机应用处,推动了以“微机起步、人机结合”为标志的统计自动化建设的起步。19867月,国家统计局成立计算中心。从此,政府统计开启了统计信息化建设之路,并逐步完成了系统能力、系统规模“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19973月,被国家命名为“金信工程”的《国家统计信息工程“九五”建设规划》正式启动,使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九五”期间,全国统计系统的局域网建网数量大幅度上升,至“九五”末期,全国约有2/3的地市统计部门通过中低带宽的广域网接入国家统计信息网络系统。

 

  20049月,国家发改委以发改投资〔20041871号文件,批复国家统计信息工程扩建项目。此项目的实施,为国家统计信息化在“十五”末期、“十一五”初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20114月,我国编制完成了“十二五”统计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统计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宏伟蓝图。

 

  进入“十二五”,在风起云涌的数字化、网络化大潮中,我国统计追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开启了以推行“企业一套表”为核心的“四大工程”建设的探索之旅,在经过近3年的反复研究、论证、试点的基础上,于20122月正式实施“企业一套表”全国联网直报。以此为标志,我国统计步入现代化新时代!

 

  统计信息化灿若群星,从内地到边疆,从城市到乡村,凡有人群集聚的地方都有统计,凡统计延伸之处都有信息化的标记。它像一条条血脉渗透到统计的每一个领域,它像一个个细胞活跃在统计的每一个神经。统计信息化建设和统计工作的整体水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计工作需求催生了统计手段的创新与进步,统计信息化的实现促进了统计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标志一:一机接市场

 

  人们还清楚地记得,在2011年举行的全国第二个“统计开放日”活动仪式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手持一个酷似手机的器具作介绍,这就是用于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用的“CPI手持数据采集器”。

 

  1984年,国家统计局在各地成立了直属调查队,采用派人直接用纸介质记录原始价格资料,具体由分布在31个省(区、市)500个调查市县的4000个价格调查员,按照统一规范的“定人、定点、定时”三定原则开展价格调查工作。2010年,国家统计局率先在全国50个大中城市试点,应用CPI手持数据采集系统开展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工作。

 

  调查员在采价现场,用手持数据采集器将采集到的商品规格、价格等资料,第一时间直接传输到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改变了过去依靠纸笔收集原始价格数据再录入上报的方式。这样既可减轻调查员的工作负担,也可保障源头价格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于是,许许多多的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屏幕,第一次看到了在商场、超市采集CPI代表规格品价格的手持终端;看到采价员手持终端里的西红柿价格,与市民当天在超市里买菜时的价格基本吻合。这一进步实现了采价调查的阳光作业,百姓看得见、信得过。从此,百姓日用品的价格与自己感觉不一致的议论减少了。”来自基层统计局的郑卫星局长如是说。

 

  标志二:一图览乾坤

 

  走进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馆,当看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图谱那些清晰可辨的小区住房、人口结构等详实资料,看到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现代农业土地资料、农作物产量,人们不禁赞叹:“一图胜千言”,“一图览乾坤”!

 

  这就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所说的“改变统计工作的重大革命、应用前景广阔的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获取的统计资料。

 

  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迫切需要将统计信息采集与地理信息、空间技术有机匹配并结合起来,以掌握信息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应时而生。

 

  自2002年起,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国家统计局开始尝试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制作国家社会经济统计电子地图光盘。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后来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大范围地开展了基于电子地图的普查区划分与绘图工作,在北京市、四川省以普查区电子地图为框架构建的试点系统圆满完成。此后,陆续在全国有条件的省区市推开。

 

  专家解读,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可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信息分成自然环境及人口状况、国民经济、基础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5大类专题,每个专题包含数十幅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只需要用鼠标简单地在电子地图上点击,反映我国各省、市、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立刻“跃然图上”,不论是统计人、决策者,还是广大用户,都可以借助系统看到由此带来的统计需求和多种丰富绚丽的可视化效果。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国家统计局农村司为主组织实施的国家“863”相关项目,运用遥感技术对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等进行测量、评估。目前,从课题研究到地区试点均已喜获丰收。据北京市统计局介绍,该市统计遥感业务化运行工作已于2009年正式启动,全市形成了现代大农业遥感统计体系。通过卫星遥感,不仅能准确地测量出全市的总面积,而且可以把耕地、林地、草地、湿地乃至建设用地,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如今,遥感在统计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伴随着遥感技术进步,中国统计亦将大踏步走进卫星遥感时代。

 

  标志三:一库知天下

 

  经济学家曾这样预言:“新的时代最重要的趋势是将世界上的信息组织起来,让每个角落的人都能够找到它们。”

 

  面对这样的预言,人们也许会感慨:找到信息并不难,难的是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城市的管理者发现,部门数据虽海量却彼此“绝缘”,很难形成全局性决策的科学依据;社会公众议论,一个部门一个数,究竟信谁的,政府部门“数据打架”现象,使得普通公众更是无所适从。

 

  如何联通信息孤岛,实现部门数据的交互共享?如何通过数据的深加工形成对宏观决策、生产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资源?国家统计局履行统计数据管理职能,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在连年召开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都把整合部门统计数据,加强部门统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安排部署。

 

  如今,建“库”已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及各省统计局都先后建成了基本单位名录库、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库,以及供国际用户查询的国家统计数据库英文版。统计数据库已成为社会公众了解经济、了解统计的一个重要渠道和窗口。通过数据库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整个统计系统的服务水平,提升了统计系统的整体社会形象。

 

  就在不久前的613,北京新闻大厦一个活动的气氛如同夏日般火热,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正式上线运行仪式在这里举行。据悉,此举标志着全国省市级单位首个立项建设的宏观数据库正式与公众见面。“市长挂帅、23个政府部门参与、投资7000余万、历时3年、3900多个指标、140万笔数据、16万篇文献资料、部分指标甚至可以追溯60年的数据……”北京市统计局局长苏辉介绍。

 

  “北京市宏观库汇集了全市23个委办局、16个区县和4个直辖市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方面的统计数据,可谓‘览一库而知天下’。”出席启动仪式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强称赞道。

 

  标志四:一台牵千手

 

  统计“四大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国家统计局统计业务工作平台,是连接全国统计工作的核心业务系统。

 

  长期以来,数据资源建设相对滞后已影响到统计信息的开发与利用。20024月,国家统计局党组作出了大力推进统计数据库系统建设的决定,成立了元数据库和数据库工作协调小组,不断加强核心业务平台的建设。

 

  近几年,国家统计局充分运用虚拟化、资源池、云计算等IT先进技术和新理念,积极整合国家统计核心业务系统及资源,构建了拥有大规模联机业务处理能力和高并发事务处理能力的核心业务系统,使国家统计数据处理能力、大规模联机业务高并发处理能力大为提升。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平台已应用到“R&D清查”、“企业一套表”、人口普查、城乡住户一体化以及畜牧业调查等多项统计调查任务。

 

  至2011年底,统一数据处理软件平台建设定型,并开始在国家和14个省级报送分节点进行部署。按照全国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建设技术方案,建设了“14+1”模式的全国统计联网直报系统,为全国“三上企业”的全面上线运行做好了准备。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11年年报和2012年前几个月的定报,联网直报均获成功。有网友赞曰:“平台灵若机器人,伸开千手觅知音。数据清澈达三江,赢得统计让人信。”

 

  标志五:一网传万家

 

  这是一个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君不见,文字信息的传播,引发了一场场“部落”间的内爆;数字、影像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全球性的信息革命。1994年,中国正式全面接入互联网,历经18载,这座信息传播的“比特之城”把人们“天涯若比邻”的开放、互动、共享的梦想带进了现实。

 

  中国统计发挥拥有数据的优势,不断强化网络建设,先后建立了“国家统计局内部信息网(内网)”和“中国统计信息网(外网)”。2010年底,国家统计信息系统骨干网扩容提速工程全线贯通,全国2800个县、330个地市、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建立了统计互联网。2011年底,实现了95%以上的“三上”企业通过联网直报报送数据。与此同时,加强了安全等级保护建设项目和涉密网建设,统计信息化、网络化、安全化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网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发挥网络传输功能,优质高效地保证了系统内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的传输和接收;另一方面发挥网络传播功能,让网站成为对内对外宣传与服务的窗口和阵地。目前,从国家到省区市县,统计网站已日益成为统计公开透明的重要载体、统计信息服务的重要平台、统计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统计服务和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

 

  尾声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2011年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给统计人留下深刻记忆的会议,“四大工程”和信息化建设成为最大亮点。马建堂局长以独立的一个部分,用诗一般的语言发表了对统计信息化建设激情洋溢的讲话。

 

  “统计现代化是几代统计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统计信息化是实现统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步伐……”

 

  “中国统计人生活在一个伟大而变革的时代,我们要以更加前瞻的眼光,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积极的态度,推进信息化,拥抱现代化!”

 

  听,这报告代表了10万统计人的心声,这报告成为大变革时代统计的强音。我们坚信,中国统计人一定能够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统计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道路,中国统计现代化的春天已悄然来临!(张来成)

相关附件:


市州机构: 长沙   株洲   湘潭   衡阳   邵阳   岳阳   常德   张家界   益阳   郴州   永州   怀化   娄底   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