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村用水及水环境情况亟需改善
时间:2015.07.09 来源:总队消价处 王 璐
第41期
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国务院于4月2日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为了解我省农村用水及水环境情况,近期湖南调查总队在长沙、株洲、邵阳、郴州、娄底等地开展了专题调查。调查显示,湖南加大了水资源管理力度,也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农村用水及水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一、水源污染问题突出
湖南总队随机抽取了94个自然村共计1149个村组进行了专项调查,所调查自然村常住人口约125148人。调查显示,农户认为本村的江河湖及池塘水作为生产生活用水源,不安全的自然村有64个,约占总数的68%;认为本村的江河湖及池塘水水质变色、变味、变差的有44个,约占总数的47%;认为本村江河湖及池塘水没有鱼虾的有10个,约占总数的11%;认为本村江河湖及池塘水不能用于洗菜、洗衣、洗澡的自然村59个,约占总数的63%。水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湖南农村水环境治理方面的首要问题。
(一)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目前,由于水环境保护意识与资金、设备、技术的缺失,湖南农村大部分生活、生产污水都是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环境,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水体质量。据调查,受访的94个自然村中对于生活、生产污水不作处理就地倾倒或排入附近河湖的有71个,约占总数的76%;进行简易处理后排入附近河湖的有23个,约占总数的24%;没有村落对生活、生产污水进行过专业化处理。不作处理就地倾倒或排入附近河湖的生活、生产污水,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垃圾渗透液流入地表径流,或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影响附近地下水的水质,给周边地区用水带来安全隐患。调查显示,在受访的94个自然村中,虽然将江河湖及池塘水作为生活水源的自然村仅有11个,约占总数的12%,但江河湖及池塘水在农村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94个受访自然村中,居民用江河湖及池塘水进行灌溉、水产养殖和喂养畜禽的有90个,约占总数的96%;居民用江河湖塘水来洗菜、洗衣和洗澡的35个,约占总数的37%。由于江河湖及池塘水源污染问题较严重,农村用水安全隐患重重。
(二)养殖业污染严重。一是畜禽养殖业污染。近年来禽畜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量增加的同时,禽畜粪便排放量也急剧增多,已成为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未被利用的畜禽粪便多数没有经过安全处理,而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和有机污染物,一旦流入江河湖泊,会造成COD,TN,TP等主要污染指标超标和水体富营养化,而畜禽粪便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渗透土壤后,也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据新化县七井村居民反映,由于相邻的勤二村有许多养猪专业户,每年猪粪猪尿的排放量非常大,但又没有专业的处理手段,猪粪尿渗透到地下后,严重影响了周边水环境。平江县竹岭村农户反映,由于竹岭村生猪养殖户常年存栏在100头以上,现有化粪池处理容量有限,造成了部分生猪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地下水和地表水影响较大。二是水产养殖业污染。随着水产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其对水环境的污染已经日益突出。水产养殖中大量未被鱼类摄食的饵料、鱼类排泄物和残留鱼药等,是水产养殖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关实验表明,投喂饲料中有10%~20%未被摄食直接溶于水中,75%~80%的氮和60%~75%的磷以粪便和代谢物形式排入水中。排泄物和残饵的逐渐累积,引起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另外,为了预防水生生物疾病的发生、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和消除敌害生物等,养殖户添加了大量的杀菌剂、杀虫剂、杀藻剂等药物,导致养殖水域出现药物残留,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三)农药和化肥滥用情况普遍。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由于农户普遍缺乏环保观念,一味盲目地追求产量、产值,农药和化肥过量使用,甚至乱用、滥用现象严重,致使农药和化肥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宁远县冷水镇下宜村农户反映,该村有3口公用水井,几十年来一直是村民们饮用水的主要水源,但因离农田较近,随着大量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残留物质不断向水井渗透,造成水质下降。后经县专业机构检测,水井水质污染严重,如今已荒废多年。
二、居民饮用水保障隐患重重
(一)自来水使用覆盖面仍然偏小。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扩大自来水使用覆盖面,但由于湖南地形多以山区、丘陵为主,农户居住分布较广,很大一部分自然村落距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距离较远且交通不便,导致自来水供水覆盖难度较大。受访的94个自然村中,距离县城10-20公里27个,约占总数的29%;20-30公里的18个,约占总数的19%;30-40公里的11个,约占总数的12%;50公里以上的13个;约占总数的14%。距离乡镇政府所在地距离1-3公里的25个,约占总数的27%;距离3-6公里的26个,约占总数的28%;距离6-10公里的26个,约占总数的28%;距离10公里以上的10个,约占总数的11%。据调查,由于自来水覆盖面不足,目前湖南农村饮用水仍然多来自自家水井。受访的94个自然村中有52个自然村的饮用水源为井水,约占总数的55%;饮用水源为自来水的有36个,约占总数的38%;还有6个以河、湖及水窖水为饮用水源的,约占总数的7%。由于农村条件所限,水井水多来自浅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近,水质易受地面污染物污染,给农村饮用水安全带来隐患。
(二)部分地区饮用水保障率低下。受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构造制约,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湖南省,水资源并不丰富,加之近年来全国气候呈北涝南旱趋势发展,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水井干枯,造成湖南农村局部地区缺乏饮用水,个别农村用水保障率低下,购买饮用水的现象普遍。益阳市澄清湾村饮用水依靠购买的村民达500人,村所在地距离买水地约6-7公里。其中,茶籽山组因挖煤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全组50户村民共180人,饮用水全部依靠购买。该市小冲村的情况相同,2个村民小组300人饮用水全部依靠购买,村所在地距离买水地4公里。怀化市受自然条件、采煤漏水、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乡镇季节性饮用水缺乏。如辰溪县经省水利厅核定,全县30个乡镇中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取水不方便的有近11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1%。
(三)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意识淡薄。农村的经济水平相对较落后,居民的卫生意识和用水安全意识普遍较低,对“高氟水、苦咸水、未经处理的Ⅳ类及超Ⅳ类、细菌指标超标”等危害的认识模糊。调查中,大部分农村居民面对农村水污染问题,基本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很少有人主动向有关部门投诉。在对于饮用水源的选择方面,农户考虑的第一要素也是“价格”而不是“安全”。邵阳市隆回县罗公庙村距离县城5公里,距离乡政府5公里,自来水管道于5年前就已经铺设进村。但即便如此,罗公庙村的饮用水源依然主要来自于自家挖的井水,目前村内使用井水农户约占60%,使用自来水农户约占30%,还有部分农户使用水窖水等其他饮用水源。在自来水通入该村前,大部分农户已经独自或几家联合打好了水井,并不想再装自来水。同时,该村自来水初装费800元,日常水费是4元/吨,相对于几乎没有日常费用的水井,多数农户感觉挖水井取水更为划算。
三、几点建议
(一)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相关政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认识,制定和出台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完善相关制度标准,大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汇集资源,尝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补贴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工程项目全面覆盖,稳步推进。同时,要加大对农户的补贴投入,确保农户接入自来水的开户费、水费维持在合理区间,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特困户、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弱势群体的补贴,确保农户们能用得上、用得起自来水。
(三)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整合水资源管理机构,为合理开发水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加强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强水源水质及出厂水质的管理;更新制水设备,改造落后工艺;加强饮水工程维修维护专项补助,确保饮水安全和用水方便。同时,对于长期对有污染的企业和养殖场周边水质进行监测,依法加大污染惩处力度;对养殖场进行规范清理,审核把关,不符合条件的养殖场,应该坚决取缔;规模养殖场对粪便要实行非液体状和液体状分流,对可成形的非液体状粪便袋装销售给附近的规模蔬菜种植场,对液体状粪便运用沼气设施处理,做到污染物零排放。对在规定时期内排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要坚决依法取缔。对于危害、威胁当地水源和水环境的乡镇企业,应该严格限制,实行关、停、并、转、迁,做好乡镇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治理乡镇企业环境污染。
(四)加大饮用水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建议乡镇和村级组织举行各种形式的讲座,向农村居民讲授有关饮用水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卫生意识。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充分利用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短信、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大力宣传保护农村饮用水水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保护水资源的氛围。
信息报送单位:长沙、株洲、邵阳、郴州、常德、怀化、衡阳、娄底、湘西州、张家界、益阳、新化、赫山区、会同、慈利、临武、澧县、永定区、常宁、汉寿、溆浦、湘阴、宁远、石门、邵阳县、桃江、平江调查队
信息采纳单位:长沙、株洲、邵阳、郴州、常德、怀化、衡阳、娄底、湘西州、张家界、益阳、新化、赫山区、会同、慈利、临武、澧县、永定区、常宁、汉寿、溆浦、湘阴、宁远、石门、邵阳县、桃江、平江调查队
相关附件:

主办单位: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 Email:hndczd@qq.com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新世纪花苑华侨国际大厦14、15楼 邮编:410015
版权所有:湖南国调信息网 备案号:湘ICP备110095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