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上奋勇前行
时间:2012.08.14 来源: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上奋勇前行
——纪念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60周年
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设立国家统计局。60年来,共和国统计在艰难中起步,在探索中前行,在改革中壮大,用数字和图表绘就了新中国政府统计的光辉篇章。
高度重视 亲切关怀
统计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事业自始至终都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不断发展前进的。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多次对统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都多次出席过统计工作会议,并作出重要指示。毛泽东同志在1931年《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就深刻阐述过统计调查的重要性,1953年亲自修改《关于坚决制止滥发统计报表的指示》。周恩来同志亲自批准设立和指示恢复国家统计局。朱德同志把统计事业称做“万岁”工作。1953年,政务院发出了《关于充实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1963年国务院颁发《统计工作条例》,为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指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江泽民同志多次就统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统计工作寄予厚望。李鹏同志多次听取统计工作汇报,接见统计先进工作者代表。朱镕基同志亲自到国家统计局视察工作,对统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1979年国务院作出《加强统计工作充实统计机构的决定》,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明确了统计工作的组织原则、管理体制、基本职能和发展目标。1989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统计工作充分发挥统计监督作用》的报告,提出把统计部门进一步建设成为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和国民经济核算中心,成为国家重要的咨询和监督机构。1994年,国务院正式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的请示》,明确了普查在统计调查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要求实行周期性普查制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就统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统计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继续推进统计体制改革、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完备统计体系等提出明确要求。李克强副总理多次听取国家统计局汇报,亲临国家统计局指导工作,亲自担任全国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要求加快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统计调查体系,准确完整地提供统计数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统计法》。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批准改革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管理体制、建立服务业统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在许多文件里都强调要加强统计工作,快速推进统计现代化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一直是广大统计工作者献身统计事业的精神动力,激励和鞭策一代又一代统计人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使统计事业不断走向辉煌!
岁月如歌 波澜壮阔
新中国统计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推进而成长壮大,伴随着共和国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强大而繁荣辉煌。
建国初期,为适应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财政经济委员会设立统计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成立,负责领导国家统计工作,中央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迅速建立了统计机构或配备了专职统计人员。统计系统先后设立了工业、贸易、农业、基本建设和人口、工资等重要统计报表制度,开展了首次全国人口、工业普查,职工和农民家计调查。1961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统计部门从“大跃进”造成的重大挫折中迅速恢复,建立起涵盖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国家统计指标体系,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统计部门积极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计事业迅速从10年文革的严重破坏中恢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统计部门坚决贯彻执行统计法,不断推进统计法制建设;大办“开放式”统计,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功能;建立了第三产业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国际收支、经济特区、旅游、环境保护等统计调查制度,成立了全国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全国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和企业调查队,建立健全居民消费价格等价格统计,建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抽样调查制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制度、房地产开发统计调查制度,成功组织实施了全国人口、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等国情国力普查。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统计工作迎来了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统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计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建立了新的周期性普查制度,成功组织实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改革国家调查队管理体制,在全国各省(区、市)、市(地、州、盟)和部分县(市、区、旗)设立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建立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
党的十七大以来,统计系统紧紧围绕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以改革创新、规范统一、公开透明为主线,攻坚克难,奋发作为,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积极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建设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平台和联网直报系统等统计四大工程,极大地提高了统计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完善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统计,改进收入、消费、价格等民生统计,健全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统计,强化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建立环比统计制度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统计制度,极大地健全并改进了统计调查体系。强化依法统计,完善统计标准,统一统计业务流程,规范基层统计工作,加强数据质量全面控制,统计工作更加统一规范。创设“中国统计开放日”,公开数据生产过程,加大统计数据诠释力度,丰富数据发布内容和方式,统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成功组织实施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高质量完成了大量统计调查任务。
激越辉煌 成就伟业
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千千万万勤勉睿智的统计人,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排除万难,开拓创新,辛勤工作,统计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充分借鉴国际统计准则,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体系。
建立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统计法律制度。形成以《统计法》为中心,统计行政法规相配套,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规章为补充的统计法律制度,建立了定期统计执法检查与经常性统计执法相结合的统计执法检查制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统计工作已基本走上法治轨道。
建立了比较完善高效的统计组织体系。建立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组织体系。形成由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地方政府统计机构和部门统计机构组成的政府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县级以上各级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超过10万名。
建立了比较科学适用的统计调查体系。建立与国际统计分类标准相衔接的统计标准体系。实施以联合国1993SNA为基本框架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形成了由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农业普查和全国经济普查组成的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建立了47项涵盖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家常规统计调查制度。形成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报表、重点调查、行政记录等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建立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统计生产方式。建立起“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调查单位库,形成“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开发了具有统一布置、采集、处理、存储功能的软件系统,70万家大中型企业实现了通过互联网向国家报送企业原始数据,基本建成满足统计业务需要的统计信息主干网、统计软件平台和统计数据库系统,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公布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
建立了比较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体系。形成了定期提供统计数据,深入开展统计分析,积极实施统计监测,广泛开展统计咨询,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统计支持体系。建立统计新闻发布会与网络发布相结合的数据公布制度,形成由政府统计机构官方网站,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统计出版物,统计资料馆等多种渠道组成的统计信息传播网络。
建立了国际统计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机制。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国家统计局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开展了60个合作项目,与21个国际组织和47个国家建立了统计资料交换关系,与外国统计机构、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交流,中国统计在国际政府统计界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开拓奋进 彰显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进。在这一伟大进程中,统计数据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政府统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反映国情国力。通过开展周期性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等,收集到大量国情国力数据,这些数据涉及各类产业的发展条件、规模、布局、结构、技术水平和人口总量、素质、结构等,已成为国家制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实施重大经济社会改革的信息基础。
记载国家发展。收集、整理、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客观完整地反映着国家发展状况,记录着经济社会变迁,反映着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用独特的数字语言书写着共和国的发展史。
提供调控依据。通过提供统计信息、分析资料和咨询建议,及时准确地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科学揭示了宏观经济发展变化规律,有效监测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中央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奠定管理基础。提供的全国性、区域性和行业性统计数据,科学准确地反映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的总量、结构和变化趋势,为国家实行科学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研究制定发展规划以及各地区、各部门有效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服务社会大众。政府统计提供的丰富统计信息,为企业及时了解经济形势的变化,判断市场发展的方向,科学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和配置要素资源,提供了有效的统计服务;为科研工作者开展实证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基础资料;为公民参与经济社会活动提供了全面及时的信息服务;为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中国提供了重要窗口。
不懈探索 重要启示
新中国统计的60年,是艰苦创业、努力探索的60年,是追求真实、开拓创新的60年,是经受磨砺、发展壮大的60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坚持求真务实是统计事业发展的核心基石。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大力弘扬统计核心价值观,矢志不移地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
——坚持改革创新是统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解放思想,坚决冲破传统思维定势,坚定不移地完善统计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改革统计制度方法,坚定不移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统计生产方式。
——坚持规范统一是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不折不扣地执行统计法,坚决维护统计系统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的一切统计决定和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标准、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统计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
——坚持服务于党、国家和人民是统计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全力以赴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管理提供坚强统计保障,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统计需求,积极争取全社会的支持配合,认真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深入开展统计分析和咨询监督,不断推进统计公开透明。
经过60年辉煌历程的新中国政府统计正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新机遇呼唤新发展,新挑战伴生新机遇。我们几十万统计人将在中央领导下,发愤图强,创新奋进,求真务实,不断谱写新中国政府统计新篇章! |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