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分析 > 调研报告

2015年湖南早稻生产基本平稳

时间:2015.05.29 来源:

    

  湖南国调报告第40 

  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 

  2015525 

    

  为准确了解2015年全省早稻生产情况,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于5月中旬对邵东县、邵阳县、隆回县、耒阳市、常宁市、零陵区、东安县等7个粮食生产大县的早稻播种和长势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从调研情况看,今年早稻生产整体情况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早稻播种面积略有减少

  调研显示,各县县级粮食监测点的村民小组早稻播种面积有增有减,其中零陵区、常宁市略有增加,东安县略有减少,耒阳市基本持平。从对各县沿途大面上来看:邵东县40多公里线路上只看到三片早稻,每片200-300亩,其中两片为种粮大户所种,其余公路两旁基本无早稻。邵阳县省道县道50多公里也只发现四片早稻,其中由种田大户耕种一片。所走公路两旁其他地方基本无早稻。隆回县在县道50多公里公路两旁基本种早稻,农业部门和农户反映今年早稻比去年略增。隆回县抓双季稻力度很大,成效明显。零陵区沿途20公里种植双季稻比重一般,点上与面上差距较大。东安县沿路双季稻种植不多,看到的早稻很少,还存在抛荒现象。据常宁县农业部门反映,常宁县今年早稻播种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 

  根据对部分县实地调研和各地区上报的早稻播种面积情况来看,湖南早稻播种面积已经基本达到了相对的饱和量,增加播种面积的难度比较困难了,今年早稻播种面积比上年成小幅减少的态势。 

  二、早稻整体长势较好  

  从调研情况看,今年湖南倒春寒、低温发生在4月上旬中后期,低温、倒春寒过程对早稻育秧有一点影响,但对移栽后的早稻没有造成大的影响,早稻生长期湖南气温较高,降水充分,为早稻的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秧苗扎根扶针良好,返青较去年提前12天,早稻整体长势较好 

  三、不利于早稻生产的一些情况 

  一是4月上旬中后期的倒春寒对早稻育秧期有一定的影响,造成了部分秧苗无法插下或者坏死。二是播种季节推迟。受倒春寒影响,今年的早稻播种期推迟比较明显,515日常宁地区还在插种早稻秧苗,比常年推迟7-10天左右。三是福寿螺等外来物种带来影响。福寿螺等外来物种生命力顽强、繁殖能力强、对水稻生长破坏较大,2个福寿螺5天能产仔200颗,在东安、耒阳的部分地区泛滥成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偏低,无法带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普遍反映,种粮比较效益过低,无法调动农民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成为制约早稻生产的重要原因。种粮大户刨除成本,双季稻的收入为600-800/亩,散户刨除成本(不含人工成本)双季稻收入为800-1000/亩,而现在正常劳动力务工工资最少都有150/天,相对于打工而言,农民更愿意外出打工而不愿种植双季稻,种一季解决口粮了事。   

  二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一大瓶颈。全省的中小型水库,病险水库近半数,灌溉水利用率不足50%,尤其是最后一公里,到农田的水渠很多都已经荒废。机耕道路建设滞后,有水留不住、有水排不出,农机下田难,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三是种田劳动力缺乏,素质差。由于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农村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守粮农以50岁以上的老弱病残为主,如零陵区某监测点全组耕地由3-4户农户在种植。 

  四是种粮补贴的激励效应在减弱。国家将原有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整合为耕地质量补贴和规模经营补贴两类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这对散户来说意味着补贴在原有基础上将有所减少。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改变了往年持续提高的做法保持上年水平不变,粮农认为今年种粮效益难有提升。                                  

相关附件: